——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
王金战,响当当的一个人物,在教育界充满传奇的一个名字,他带领人大附中12班55名同学,2006年高考创造了10人进入世界名校,37人考进清华北大,25人次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的奇迹,带着惊叹和一丝疑惑我打开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曾想他的成功应该源于出类拔萃的学生,应该源于得天独厚的人大附中实验班,应该源于本就是精英荟萃的一个集体。换做是任何人,都应该是能够成功的吧?
也许是带着那一点点怀疑,一点点好奇,一点点不服气,书看得异常投入。可自己却浑然不知投入的真正原因是被这本书所打动,所吸引,所折服。
从始至终, 王金战老师提出的教育理念并不多,于我,一条就够了,那就是:教育的投入降低教学成本。
“优秀从心态开始”,有一句话这样说:相信能,所以能。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才有可能成为优秀。你的学生是这样从心态开始教育的吗?还是原本就相信自己优秀的孩子被我们打击的“安静了”,“沉寂了”?出发点是教会孩子“虚心使人进步”,殊不知没有优秀的心态是无法进步的;“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是以鼓励为主的吗?还是整天挂着“给你三分颜色就开染坊”的教育口号?“ 不断的打击才能勃发”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不断品尝失败的时候走上了失败的人生;“优秀是一种习惯”,当学生的心态是追求优秀了,我们的训斥变成鼓励了,那么学生的优秀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了。我们的教育不也就水到渠成了吗?王老师说:学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学生的心态。而我要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教师的心态。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洋洋20万字,可在我们教师心中最最看重的教学篇、学习方法论却只有寥寥几千字,这似乎和我们想象中的南辕北辙,可看了他所讲的,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我静下心来,才慢慢感悟王老师的“因材施教”比我们现在教育中 “杀鸡取卵式”的教育高明得多,科学得多,也深刻得多。
自1999年登上讲台以来,我一直从事着班主任工作,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也一直跃跃欲试带出一批不仅成绩好,更要在综合素质上过得硬的一个集体。虽然时间的流逝像丝丝细雨,会浇弱初为人师的激情,但我的梦想依在,信心依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更让我看到了希望,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反思比勤奋更重要,实践比空想更重要。也许我并不想做“雷夫.艾斯奎斯式”牺牲自我以成就学生的教师,但我也不想做“一生为师,一生糊涂”的教师,我更想用教育的智慧影响我的学生,用教育的真谛启迪他们的一生。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二章拿高分可以是轻松的时,我眼前一亮,终于到了学业这个我最关注的部分,细细读来,他的目标确立,他的享受学习,他的方法出效率,他的寻找学习动力,他的如何抵御诱惑,无一不是学生的心理,无一不是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的教学。突然就想起了前两天的九年级摸底考试,我们班考得不好,当分析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基础、能力、努力都被远远的排在后面,占着遥遥领先地位的居然是心态。是骄傲、轻敌、没有自信、过分焦虑的结果。如果在过去,接下来的教育无非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用缩减休息时间,用题海战术向成功冲击,而如今,我们改变了这种方式,而是从学生的心态入手教育,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找到病因,鼓励恶补,让他们更多的品尝成功;而对于过分焦虑的学生,让他们把平常的测试当作正式考试,不断增强自己的考试经验;对于骄傲、轻敌的学生适当的打击是必要的,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对于一个班来讲,集体氛围非常重要,当每一个学生都进入良性学习状态,学习氛围就出来了。当然持续的关注也是必要的,而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长性。当看到王老师在高考前一个月,每天给12班学生发e-mail,30天,55名学生,那是一份怎样的情怀?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成功是给那些早就有准备的人,王金战老师所带的12班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投入降低教学成本。当时想想觉得有道理,可在实践的时候,还是会钻进成绩的狭笼,分数的桎梏,只看到眼前,只看到学生的错误,就错论错,每天在重复中掏空自己的耐心,冠其名曰:“一切为了学生”。殊不知,没有前期的教育投入,就不会有追求卓越的心态,就不会有事倍功半的效率,就不会有一往无前的拼搏,就不会有所向披靡的勇气,就不会有良好稳定的习惯,更不会有我们所期望的成绩。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打开了教师爱和智慧的天窗。王老师的经验告诉我:对学生的教育从心理开始;12班的成功告诉我:教育的投入降低教学成本。
上一篇:海量阅读,丰富底蕴
下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