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发布时间:2011-06-22 12:48:23   来源:教导处    浏览: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

  (1)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

  ①心理特征

  具体表现为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② 行为表现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18岁以前)就有所表现,加任性、偷窃、逃学、离家出走、反复说谎( 不是 为了躲避体罚)、习惯性吸烟喝酒、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等;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一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2)形成原因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

  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自若而无动于忠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3)特征和诊断依据

  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征 :

   ① 有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② 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或学习,多次变换工作;

   ③ 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④ 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

   ⑤ 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赡养父母;

   ⑥ 行为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无安排的、无目的的 旅 行 ;

   ⑦ 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

   ⑧ 对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⑨ 不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关系;

   ⑩ 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是重要的鉴别依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4)咨询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0

上一篇:分裂型人格障碍
下一篇: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