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问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问出问题来。那么,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能不能培养他们问问题的能力呢?
今年我接的是小学一年级新班,我想大胆尝试一下,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思维活跃,他们不仅能问,而且很会问。他们问出的问题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问问题的能力一点都不差。
案例一、
学习《在家里》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就课文中的内容提问题,想提什么就提什么。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
学生一:为什么是“晚上”而不是“早上”?
孩子的回答也很巧妙:“因为早上爸爸妈妈去上班了,不在家。”
学生二: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问话的语气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着实令我吃惊。
最令我惊讶的是我班一个很腼腆的小男孩,他站起来问:“我给他们送上水果,他们会说些什么?”
天哪!这些一年级的学生不光能把这样有深度的问题问出来,而且还表达得那样完整,那样到位!
看来,在以往的教学中,是我们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发问的平台,并不是学生不会问。
案例二、
一年级语文第10课《比尾巴》,学生问的问题更精彩,我记录了几个:
1、每一行后面圈一个圆表示什么?
2、课文里有一对反义词,是谁?
3、课文里哪句话用的是比喻句?
4、猴子的尾巴为什么那么长?
5、长短的“长”和长大的“长”是一个字吗?
刚开始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问问题,然而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只要有一个人问出一类问题,下一节课就有会有十个人问这样的问题。
如有个学生问:“猴子的尾巴像什么?”马上就有人站起来问:兔子的尾巴像什么?
在上课中,我发现学生问出的问题,老师根本不用怕自己回答不上来。因为很多问题同学们都能帮着解决,而且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学生最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 “小ǖ见了j、q、x,去掉两点还读ǖ”这个拼写规则时,有一学生发问了: 老师,为什么“小ü见了j、q、x,去掉两点还读ü”呀?
这下可把我难住了,正当我冥思苦想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才好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他说:“那是因为他们早就商量好了!”
多精彩的回答呀!老师哪会想到这样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容易接受的答案呢!
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和想像力让我一次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
实践证明,低年级孩子不仅能够问问题,而且还很会问问题,他们往往能以他们独特的视角,用他们特殊的语言,为我们成人展示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问问题:“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动物也会做梦吗?”,“我从哪里来?”……然而孩子一上小学后,难道就不会问问题了吗?
显然不是,而是我们老师错误地认为低年级孩子小,不会问问题,没有给学生发问的平台,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也能提出好问题,而且是培养孩子发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如果在低年级不给学生提供发问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发问能力,学生到了高年级也问不出问题来,到时再培养,岂不是事倍功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