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0-05-09 22:53:13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等。这样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 “要我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情感参与——“我要学”,不仅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现结合本人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六个色彩鲜明的长方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接着利用媒体演示把六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顿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一种迫切探究新知的冲动。这样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诱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比如完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学有机会。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知识的建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时,出示一个长方体问:如何求它的体积呢?学生顿时疑惑,有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这时我鼓励大家大胆猜想。一部分学生随即联想到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认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应该与长、宽、高有关,甚至有学生提出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也使他们尝到成功快感,进而我问学生:“你们的结论是对了,但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吗?请说明理由,让同学们对你的答案信服”。这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好奇之心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带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饱含求知激情的学习小组纷纷拿出小正方体木块(若干块),兴致勃勃的拼摆着,时而全神贯注的观察着、时而沙沙的写着、激烈的讨论着、自信的讲述着……,终于,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归纳出: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 的乘积。整过教学过程,因为教师自始至终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学生能从问题的自我破解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也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由于是自己内心的创造体验与探索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很牢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让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三、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良好的学习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加强直观操作,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具有直观性。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可以先把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然后逐步使 “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里的智力活动,使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的萌芽与基础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当然也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数学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也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经验是财富,教训同样也是宝贵的财富。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探索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乐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

上一篇:让学生的心胸更广阔
下一篇:严爱结合,促进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