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2017-06-28 15:28:10   来源:教导处    浏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学习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60课时左右

         者:郎新会

课程简介

本期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单元:“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整理和复习”。

第一单元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单元  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第四单元  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学情、学材及资源背景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经过近6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经验,这些都为本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期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单元:“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整理和复习”,其中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总复习。即本期的数学学习,除完成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学期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各个知识点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回忆、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小学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启发,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解决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目标:

1、数与代数

能够理解“负数”的意义,熟练的运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理解解比例的依据。会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熟练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2、空间与图形:掌握比例尺的分类,会运用比例尺在方格纸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正确表述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统计:能够掌握图表带来的数学信息,正确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统计问题。

4、数学广角: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运用综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对数学进行感知、理解等活动,掌握“抽屉原理”,可以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对本册数学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复习,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运用,初步形成数学知识脉络。能够灵活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6、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在不断解决问题,形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养成学中思、思中学的良好品质。

⒏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实施对策:

⒈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⒉空间和图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⒋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⒍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⒎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课程评价: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把握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导学案、作业情况、测试成绩等。

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得分加入本组或个人积分中; 作业和测试成绩等按等级计入个人或组内成绩。

评价形式:卷面测试;评定等级:

1)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计算能力检测。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评定等级:(1)优秀A;(2)良好B;(3)及格C;(4)不及格D。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可用书面、口头等方式

 

 

 

 

 

 

 

 

 

 

 

 

 

课程进度表:

 本册教材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周次

 起止日期

计划进度

课时

1

2.152.17

负数

百分数

2

2

2.202.24

3

3

2.27~3.3

生活与百分数

1

4

3.63.10

圆柱与圆锥

9

5

3.133.17

6

3.203.24

比例

 

12

 

7

3.273.31

8

4.54.7

9

4.104.14

期中复习

4

10

4.174.21

11

4.24~4.28

自行车里的数学

鴿巢问题

1

12

5.2~5.5

3

13

5.8~5.12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数学思考

综合与实践

 

 

26

 

 

14

5.15~5.19

15

5.225.27

16

5.31~6.2

17

6. 5~6. 9

 

0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