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

见素抱朴 回归本真——山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7-06-26 17:52:40   来源:教导处    浏览:

见素抱朴    回归本真

                        ----山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黄河路小学     付方方

 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重境界,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就是第二重境界,这个阶段是忧虑的,疑问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当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时,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面对芜杂之事,清风朗月,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对于课程建设,我亦有这三重境界,走过最初的懵懂与无知,走过思考的纠结与矛盾,此次走进山东师大学习后,聆听了教授们的讲座,对于课程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了解后,我觉得已慢慢进入第三境界,课程建设就是我们的平常教学,不必刻意去做,无需精心去处,只要将我们的教学用心去对待,发现问题,去研究、去解决,就可以是课程建设。所以,我本次交流的题目就是“见素抱朴  回归本真”,“见素抱朴”出自《老子》,其义是“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归本真。本次学习收获有很多,今天我就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曾继耘教授的《教育课题研究的价值与策略》中的四大误区与大家做个简单分享:

        误区一:我有必要搞课题研究吗?

        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都在做课题研究,我们总是觉得课题研究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我们只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学校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去做,用不着费神去思考,去研究。其实这样想,我们就走进了课题研究的误区了,因为教育情景是不可复制的。也许有些老师总会觉得这些课我以前教过,用不着教案,我就可以去上课,而且这节课,我曾经讲的还非常不错,如果你这样复制之前的自己,那么你就会慢慢边缘化、落后。还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有些学校做的挺好的,我们学习别的学校的经验就行,你却不知道,别的学校的有效经验是与别的学校的情景捆在一起的,经验是不能简单移植的,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在我们的学校做好我们的教学,创造性决定了老师的劳动。作为老师,如果不想落后,就要学会研究,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探究,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反思有效与否,在于反思的类型不同。反思性实践有两种类型:日常反思性实践和课题引领的反思性实践。日常反思性实践的特点是:零散、断续、表面、个体,因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灵感不断到来,没成体系,易被遗忘,而且断断续续没时间上的积累,难达到深刻的程度,而且在平常不交流、不查资料,没有专家引导,作用有限。另一种类型就是:课题引领的反思性实践,它的特点是系统、持续、深入、公开。在课题研究中,可以持续思考、认识可以往深处走,共享时得到公众批判、滋养的机会,使研究再次走入深处。

        误区二:我也能搞研究吗?

       很多老师认为:研究多神秘!是高等院校的事,我们做不了。其实,课题研究不神秘!曾教授的讲座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新的、深入的认识。当我初听课题研究一词时,我被这个词吓了一跳,心想课题研究?什么意思?我甚至连什么是课题都不知道。后来我明白所谓课题简而言之就 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但是又想,课题研究应该是很深奥很高端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吧,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还有必要上升为研究这一高度吗?现在想来,我当年的那些想法真是幼稚的很。我们教师的工作很特殊,绝不等同于工厂中工人的劳动,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和无穷无尽的知识!人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丰富的,正如曾继耘教授所说,在教育领域永远不可能出现 两个一模一样的教育情境,这就是教育情境的不可复制性,老师所教的学生在变化,所以教师劳动的探究是相当有必要了。 再一个问题是,很多老师认为课题研究是一件很神秘 事,曾教授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教育的 课题研究、哪些可以作为教育的课题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教育课 题研究并不神秘,教育课题研究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工作之中。 曾教授告诉我们,做控制性强的实验、调查是研究, 做日常观察也是研究,做旨在创立或验证理论的书斋是研究也是研究,做旨在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的课本小课题也是研究。比如 班里学生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的某些探索、针对课本而进行的一些教学方法、知识串联或重新整合等等方面的探索也是研究, 而这些方面不正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所经常遇到的吗?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并且想方设法经过调查、 试验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已经经历了课题研究的过程 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将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过程、结果、心得等等形成文字或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罢了。因此, 我们应该自觉养成写教学随笔教学感悟、个案分析等等习惯,这样长期坚持,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的话,会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 中已经有了许多的成果。

         误区三:职称科研

曾教授强调,科研要有求真的欲望、执着的追求和心无旁骛的心 境。这确实是做好研究所必须的条件。过于功利化不利于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试想,一个教师整天为名利所困扰、为纷杂的事物所困扰,怎么可能有好的成果?

误区四:中小学做课题会影响教学质量吗?

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研究费时费力,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其实不然,我们的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关注研究过程,是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的关键。

曾教授还告诉我们,教育课题问题的提出要注意五个方面:1、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 的需要;2、现实的教育问题与革新的需要;3、相关研究的启发与支 持;4、研究者的研究兴趣;5、研究者的工作经验或前期研究成果。 这五个方面对选题至关重要, 其中第 4 ——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应当说是重中之重,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对某一教育问题感兴趣,自然而然 就会探个究竟,科研的动力也由此产生,再加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自然会出成果的。 教育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曾教授也说了,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曾教授同意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二,教师第一的说法。其实换个角度讲,所谓教师第一终究还是学生第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一的前提,有优秀的教师便可教出优秀的学生。 当我们对教育课题研究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我想我们教师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做一名有心的教师——生活中处处留心, 捕捉住教育 教学方面的案例、并用心去研究,一定能有所获。 歌德说过: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何处,而是走向何方。作为引 导学生发展、成长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发展。。

 这就是课题研究的误区,只有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弄清楚方向,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努力前行,才能将课程建设做得更好,此次参加了山师大的培训后,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一个有专业底蕴的教师

     正如魏教授所谈的,做一个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人云亦云,如何做到有立

场?我认同魏教授谈的,要了解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因此,我打算将小学的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本,全部找来细细研读,将小学语文所讲到的知识点,课文都弄清楚。将课程标准认真读清,对每个学段,不同训练点的不同要求,了然于胸。将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根据课标进行梳理,弄清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知道如何能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只有让自己对这些要求,这些内容熟知在心,我们才有底气去面对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只有将小学的教材根据课标理解透彻,我们才能优化教学程序,优化课堂设计,甚至可以像宋道晔老师那样,做好单元整合,系统的来培养孩子们的语文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做个有情怀的语文老师,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核心素养中,最缺哪方

面,再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去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教学更有效。

   二、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的教师。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自己教学中的课

堂案例,做好记录、积累,做好碎片化的研究与记录,根据自己的案例,去研究、分析、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此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打算从这两个基础的做起,本次学习,在理论方面,

自己更加明晰了,如何要做到,还需一段努力,脑子里想的与脚下行走的,还要很长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隔着我们的一颗心,我愿用细心、耐心去做好课程建设,争取做到知性统一。

 

0

上一篇:小评价 大动力《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后感 一语组 贾小李
下一篇:对学科课程建设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