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让琅琅书声传达真情实感

发布时间:2010-05-09 22:54:23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自古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人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摇头晃脑,前俯后仰。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比较注重朗读的指导,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们往往从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慢些,那个地方要读快些;这个地方要读重些,那个地方要读轻些…这种舍本求末的朗读指导,即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他们的心灵依旧空白。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读出形象,读出感情呢?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的精彩镜头:

(请一生读最后一段)

女生a读完后,主动请“本班的才女”点评,那位“才女”评价开始:“你读得正确,流畅,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笑着):她的评价怎么样?

女生a:那你还得说说我的缺点。

“才女”:就是你那声音还得再响一点儿,这样,才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紫色的菊花的烂漫!

(教师又请另一位女生朗读这段话,女生b读得声音高昂。生c评价)

c:我觉得你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但声调太高了,我觉得写那种“淡雅”的菊花这部分应该声音再低一些,语调再和缓一些。

……

师: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评价评得怎么样?

(学生们有的说评得正确,声音是该高些;有的说评得不正确,声音应该有轻有重,语调也应该有所控制……争论不休)

师:其实啊,只要我们的朗读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就要尊重他的独特的感受,只要你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放到了文章里面,那么,你的朗读就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朗读的一个境界——读出韵味。

在窦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课堂上,已经摒弃了那种对声调、轻重等朗读的表面的研讨,而转向了深层次的“读出韵味”——也就是真正的“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了。

对比自己的课堂,确实自己还有很大差距,最大不足是朗读的时间不够。说到底,还是一个课堂实效性的问题。自己的“讲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其实,我们应该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正确地读课文,决不能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表达性朗读,更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要强化读后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出来?精心设计问题,一篇课文,一条主线,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读,让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于读。

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当然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如果朗读者没有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那么,我们的朗读指导就是欠缺“神”的。“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愿我们的课堂中都能充盈朗朗的读书声,让朗朗书声传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鲜活地感受到课堂中生命情怀的涌动!

 

0

上一篇:提醒成长
下一篇:窦桂梅老师事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