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愉悦-儿童美术活动的表情

发布时间:2010-05-09 22:53:15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如果说热情是太阳的表情;冷静是月亮的表情;严肃是考试的表情;愉悦就是儿童美术活动的表情。

在校园里,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们想上美术呢?”;“什么时候上美术?”;“老师,你去哪班上美术呀!”;“……”,每每此时,我就会想:儿童美术活动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

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为什么会有愉悦的表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一个发展阶段,是儿童心理水平的表现。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得出相同的结论:儿童画为理解儿童的思想,情感提供了依据。因此,美术活动被皮亚杰、杜威、蒙台梭尼以及其他学者作为游戏学习和“做中学”等教学法的典型。

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有美学家说:“艺术是游戏的最高形式。”福得贝尔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它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人为各生命各阶段和一切关系中之一型,一个复本。”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是自由地表现儿童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的游戏活动。

儿童和成人一样,有快乐、焦虑、恼怒这样的心情或欲望。他让外在的世界知道这种心情或欲望的最佳方式就是自由地表现自己,儿童在美术中比在其它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危害。他不需要语言和文字,就能在绘画中非常灵便、复杂和强烈地描写自己真正的经验和奇异的想像,满足儿童交流和喧泻感情的需要,所以儿童在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中,普遍喜欢美术。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学习拼音和汉字以前,学会画两笔是表达自己情绪最好的方式,学生在激动的时候,会强烈要求老师“画吧!画吧!不要再讲了。”所以,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为宽松的态度,它不存在任何需要记忆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愉快往往来自行为本身,愉悦自是常态。

二、愉悦会带来什么结果

我们都知道,美术的美化装饰性能使我们的生活更愉快,但我们却忽略了美术的另一种功能;它作为一种释放情绪和表达疑问的有力和积极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放松、消遣、表现这些可以愉悦身心的功能都可以通过美术活动获得。

我们常看到:全神贯注于美术创作活动的儿童会呼叫、哼曲、咕哝、叹息,大哭或自言自语,这是因为当情绪激动、思想纷乱时,他们常发现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主题画往往比用语言描述它更容易,更令人满足。有一次去一年级上课,我偶尔了解到学生刚刚举行了一次紧张的考试,我便要求学生画出你想像中的妖怪,当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出题目时,便听到课堂上一片“哇、啊”的怪叫声,接着就看到满教室又是呲牙咧嘴,又是张牙舞爪的景像,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不时会有忽然冒出个夸张的动作,忽然一声怪叫,忽然一个峥嵘的面孔。作业更是光怪陆离,奇形怪状,毛骨悚然。因为线条是抖擞的,色彩是神秘恐怖的,学生一边给我看作业,一边连比划,带配音地给我解释他画的是什么妖怪,有何绝招。儿童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内心交流,而避免了为让别人明白(我很紧张,我需要放松等情绪)而解释细节的麻烦。在某种情况下行为拘谨的儿童,有时可以通过详细地画出状况而轻松起来。有些儿童喜欢画战争、梦魇场景或恐怖之类的东西,也可能他们认为我把怪物画在纸上,我们总能看到它,它就不能再来骚扰我们了,借此控制和征服自己的恐惧,释放自己的焦虑、羞涩、愤怒,获得幻想的满足。

儿童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成人规范的世界,他需要一个自己的世间——游戏的世界,它是安全的,不会受到成人的否定。精神分析对心理调节机制的看法是: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b、能控制现实中创伤性的事件。而有形有色的美术活动恰好能轻松地做到这点,使儿童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实施者,痛苦的体验转变为愉快的体验,使儿童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形象,帮助自信心的树立,这些积极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儿童生活、学习的其它方面。

杨建滨教授说:“美术活动是稍息,不是立正,更不是新闻联播和实话实说。”我们认为美术活动是愉悦的,但不一定都认为它是重要的。每一个喜欢画画的儿童并不是长大后都能成为艺术家,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努力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寻找与思想和情感有关的模式,以便自己能理解儿童,并与之交流。

0

上一篇:严爱结合,促进孩子成长
下一篇:与书为伴,幸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