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读写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9-03-18 09:47:24   来源:    浏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最终的任务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通过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加强课外阅读,做到读写结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才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才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       推荐好书 诱发阅读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的,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今年我带的是三年级的课,我觉得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求知欲日益强烈,他们喜欢阅读童话、寓言、故事,也有的对科普读物开始发生浓厚兴趣,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有些篇目是一些名著中的节选课文,教学时我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真得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三年级下册《争吵》一课选自《爱的教育》,文章介绍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因为同桌克莱谛得了奖而嫉妒他,因此借故和他发生争吵,后来在同桌想和他谈谈的时候却误以为是和他打架,在和同桌握手言和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你错了,就应该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这是一篇表现同学之间友情的文章,许多同学读了以后都被文中的克莱谛的宽容感动了。课结束时,我把《爱的教育》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只是<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一篇,老师刚刚读完这本书,这里边还有很多这样让人感动的文章,你们有兴趣读吗?”学生被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爱的教育》,在感动中,学生们受到了“爱”的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课外读物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期我都会根据学生实际,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向学生介绍王维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王维的其他古诗;学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向学生介绍有关名人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二、适时评价 保持阅读兴趣

“自信来自鼓励,习惯决定人生。”要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光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需要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每周评比一次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每月开展一次竞赛活动,像讲故事比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每学期根据学生对不同类别的课外读物的喜好,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迷”,树立榜样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制定阅读目标与考级制,让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如:每天能坚持自己读书,学期结束后能评为“爱读书好孩子”;每天不但能坚持读书,还能常常给身边的人大胆、大声读书并坚持周末给长辈读书,学期结束后能评为“读书小使者”;以上两级做到后还能脱书流利讲故事的,学期结束后能评为“阅读小能手”。对每学期达到目标的学生,均能在期末星级达标考核中评为“阅读之星”,同时每学期还为评出的“阅读之星”做阅读名片,把他的照片及爱读的书目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阅读竞争环境,让孩子们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班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故事大王”、 “读书之星”,这些活动不但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一年来,通过种种的评价激例手段,我觉得学生在读书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且还养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阅读习惯。学生读的书多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发言积极主动,语言表达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厚了,这对其它学科也是一种促进。

三、读写结合 综合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说:“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学生书读多了,见识自然广了,视野便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因此,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是使学生作文成功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做到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象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多读勤练,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我的具体做法有:

1、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尤其是刚刚开始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进行仿照,然后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逐渐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比如:学生读了大量的写人的文章,就模仿着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读了写景的文章,就写一写家乡的美景。

2、续写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课内进行,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如:学了《小摄影师》一课,让学生以“第二天……”为开头,写一写小男孩第二天会怎么做。学习了《掌声》之后,让学生以《英子,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英子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也把美好的品格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3、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训练可根据教材改写,如对寓言故事的改写,通过改写《南辕北辙》,帮助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可以根据学生所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改写。

 

阅读积累仿佛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阅读中突破了作文的难关;写作犹如阅读积累的入海港湾,在作文中巩固了阅读的积累。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读写结合”的系统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了阅读能力,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

 

 

0

上一篇:《图形与几何》小学阶段学段目标梳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