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苑风采 > 教师手记 >
教师手记

品味 收获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7-05 16:41:14   来源:付芳芳    浏览:

前段时间,翻阅了《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这三本书,读后经常回味。觉得这是一套好书,单从前面的三篇序言就可以看得出。

1、这是一本行动研究的书,这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书,这是一本“每一条思想都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做坚强后盾的书”

“作为一位学者,阿莫纳什维利具有一个学者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理论联系实际。数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像一位普通教师一样每天在学校给学生上课。”因此他写的书不是闭门造车的臆想,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产物,他认为:“最能强有力的推进教育科学的学者是不脱离实践的人,是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教师的人。”加入他们的实验室也有苛刻的规定:“学者必须亲自在学校上课,掌握教育艺术,否则就剥夺他写学术著作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新型的学者型教师。”因此,也注定这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书,是一本值得推荐并好好研读的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的,一个每天苦苦练字的学生如果一开始写作业,就是龙飞凤舞,那么他的练字是无效的;一个吃斋念佛的人,如果一遇到个人利益受损就破口大骂,那么他吃斋念佛是无用的;同理,一个每天都在进行教学研究、改革的教师,如果一碰到成绩不好就责怪、惩罚学生,那么他的所有研究都是幌子。因为做作业、利益、成绩这些个很骨感的现实对于他们就是一个个试金石,每个人都会在实践中展现自己最势利、也最具实力的一面。

因此,我在默默的祝福:每一位阅读此书的人都能在9月份开学后的一线教学中,多一些运用,多一抹亮色。

中国也许是懂得大道理最多的国度,但是国人的实践如何呢?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人骑瞎马,瞎摸乱撞;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纸上谈兵,又岂不是空谈误国?是的,多一点正能量的传送,教育就多一分希望;但无疑,多一份实践,就多一份发言权。因为手比头高,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否则,这些书只会增加一些滔滔不绝的谈资,开始轰、中间松、最后空。

2、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态度都是人道的、充满人性光辉的。

面对追名追利的金钱社会,面对日益浮躁的教育大环境,各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各种非暴力的语言伤害,各种名目的补课、乱收费,还有猥琐的性侵事件等等都让我们曾经出离愤怒但现在又见怪不怪了,是我们麻木了吗?还是有些人太不人道了?阿莫纳什维利以儿童的个性的观点和人道的态度(热爱、尊重、相信儿童)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学,用相信儿童的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的方法,从取消传统教学中的分数、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同时排除权力主义、强迫命令、侮辱人格、粗暴作风等种种违反教育原则的做法,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的实验。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汗颜!这就是中国的知行合一,但中国为什么没有多个陶行知?而在前苏联,赞科夫、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为什么却扎堆出现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原始的人性是打开世间绝大多数问号的钥匙。特别是教育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人性,以及与人性有关的爱、快乐、平等、自由、思想、思考等等,这些应该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可是现实的情形呢?为了分数,可以不择手段;为了自我,可以以邻为壑。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们所传颂。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一直被人们猜测议论。我们能不能大胆的推测:由于年龄的缘故,秦舞阳的腿软是不是因为比荆轲少丧失了一点人性?如果我们的教育都是非理性、非人道的、功利化的追求,大家可想而知,我们能够教育出什么样毕业生和接班人?厌学——问题学生——考试抄袭——高考后自杀——上了大学跳楼——毕业后失业仇恨社会——心理阴暗、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甚至报复社会、危害他人……

常常看到少儿节目中主持人单膝跪下和小朋友对话的场面,温馨感人;常常看到教育工作者高高在上,态度严厉,高声怒斥动辄体罚,让人心惊胆战。好的教育从来不教训人!总是拿起一副教训人的口吻说话,真的有人愿意听吗?即使听了会心服口服吗?总是以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是给予,那么有多少人愿吃嗟来之食?求学者很多时候在乎的是施教者的态度!作为教师,谁能让学生喜爱,谁教的知识,学生就会像礼物一样接受!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多一点温度,多一点切合实际的规划,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性的光芒,也许人与人的关系就能慢慢改善。

3、共话教育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摘录如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现代教育学》: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有和狭义两种概念。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科书上的定义)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么多的理解,哪个才是最合理的答案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与每天都在从事的劳心又劳力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指导我们的实践呢?这是个问题!

我觉得: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有自己内化了的理解。结合我读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的三篇序言和第一章,我谈谈我的粗浅理解:教育是用爱心全力坚持,直至把人培育成一个真正大写的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有爱心、有规划、有方法、有坚持、有交流、有温度。

香水有毒,文字有毒,有观点的话更是毒性很大。错误的观点当然会贻害他人、毒害社会,真正的好人不仅仅是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大话,讲了很多貌似深刻的大道理,而是默默实践了自己的语言。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好人,他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也是一套单从序言就能让人感觉到的好书。好书真好,读好书才是真的好!

 

0

上一篇:用童心爱心呵护孩子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