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黄河路小学“博·爱”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依据济源市教育局《中小学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及《黄河路小学三年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扎实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坚持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原则,立足学校现状,在充分发挥可利用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出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推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核心理念:以爱育爱 以爱育智 以爱育惠 以爱育人
课程理念:适应需求,和谐发展
育人目标:培养博爱立德 博学多才的阳光学子
发展理念:让教师幸福开心地工作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愿景:博爱 博思 博学 博士
三、学校课程建设体系
(一)课程建设目标
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师资力量、地理优势、有效资源等方面因素,以全力打造“适应需求,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切入点,以“基础课程”为龙头,以“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为重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目标的落实,使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这三级课程成为“让教师幸福开心地工作,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载体和抓手。培养出“博爱立德、博学多才的阳光学子”。
(二)学校课程建设体系图
![]() |
(三)课程设置与目标
课堂与活动学科融合,实现课程有机整合。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目标取向,以“学科建设方案”为抓手,将基础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合理地整合,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省情礼仪》《心理健康》、《劳技》等课程与《语文》、《科学》、《节日课程》、《研学旅行》等课程整合,使教学、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
基础课程 |
拓展课程 |
活动课程 |
||||||
总目标 |
名称 |
内容 |
名称 |
内容 |
目标 |
名称 |
内容 |
目标 |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立足课堂,践行生本理念,完成各学科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 |
语文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群 文 阅 读 |
经典 诵读 |
积淀国学经典 奠基人生底蕴 |
多彩课堂
|
舞蹈 合唱 管乐 石头画 书法 科技手工 篮球 足球 轮滑 语言表演 ……
|
注重个性 差异发展 |
数学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名著 导读 |
赏读优秀读物 丰富人生世界 |
|||||
英语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演讲 提能 |
演讲 |
畅谈人生感悟 提升综合素养 |
||||
科学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生 活 化 作 文
|
绘本小创作 (1-2年级) |
观察周边生活 书写美好童年 |
||||
音乐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生活小窗口 (3-4年级) |
研学旅行 |
省市景点、黄河沿线、走出国门 |
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
|||
体育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人生小视角 (5-6年级) |
金习惯养成 |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 |
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 |
|||
美术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书法艺术 |
硬笔 书法 |
传承民族瑰宝 修身立德启智 |
主题活动 |
家校共育、节日活动、入校毕业活动 |
贴近生活感知社会 |
|
信息技术 |
教材内容适度整合 |
趣味数学 |
数学游戏、文化、探究、实践 |
发展思维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 |
(四)课时安排
周课时总数:30
基础课程 |
拓展课程 |
活动课程 |
||||
名称 |
周课时安排 |
名称 |
周课时安排 |
名称 |
课时安排 |
|
语文 |
1-2年级:7(含作文) 3-6年级:6(含作文) |
群文阅读 |
经典诵读 |
1 |
多彩课堂
|
每周五下午2节 |
数学 |
5 |
名著导读 |
1 |
|||
英语 |
2+1 |
演讲提能 |
1 |
研学旅行 |
每学期1次 |
|
科学 |
2 |
生活化作文 |
1-2年级:1 3-6年级:2 |
金习惯养成 |
每周1节 |
|
音乐 |
2 |
|||||
体育 |
1-2年级:4 3-6年级:3 |
书法艺术 |
每天下午20分钟 |
主题活动 |
每周1节 |
|
美术 |
1-2年级:2 3-6年级:1 |
|||||
信息技术 |
4-6年级:1 |
趣味数学 |
每月1节 |
四、课程实施
(一)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
阶段目标 任务 |
牵头人 |
团队骨干成员 |
||
规划落实 课程目标 |
基础课程 |
狄 惠 凤 |
语文 |
冯翠玲 聂春云 李小英 徐明嫩 付方方 韩佩 |
数学 |
李海燕 杨金花 张利杰 王芳芳 刘双利 曹圆圆 赵志新 李艳丽 |
|||
英语 |
冯淑娇 常海燕 李艳玲 刘玉洁 赵媛 郭燕 卢晓 卢芳 |
|||
科学 |
黄小芬 孔改玲 王秀梅 李中华 韩玉霞 于洁 |
|||
体育 |
李亚宾 刘春生 冷杰斌 金洁 |
|||
音乐 |
李杏花 毕明丽 王静 |
|||
美术 |
路丁丁 陈敏 付艳 |
|||
信息技术 |
杨蕾 张永奇 |
|||
拓展课程 |
狄 惠 凤 |
群文阅读 |
李艳艳 王沙沙 郝金霞 李秀波 柴艳芳 张伟 |
|
演讲提能 |
王芳 韩佩 刘红侠 卫素梅 许迎霞 |
|||
生活化作文 |
王建利 郑锐锐 李素琴 牛兴群 付方方 琚卫峰 李中艳 |
|||
书法艺术 |
李世云 原霜霜 毛艳霞 王晓 杨海丽 贾小李 |
|||
趣味数学 |
李杰 张利杰 王芳芳 刘双利 曹圆圆 赵志新 李艳丽 |
|||
活动课程 |
杨 蕾 |
多彩课堂 |
李彬 李亚宾 李杏花 陈敏 李小英 李艳艳 郝金霞 李秀波 王佩霞 冯翠玲 |
|
研学旅行 |
陈万奇 李小英 聂春云 郝金霞 王建利 李世云 王芳 |
|||
金习惯养成 |
张嘉 李小英 聂春云 郝金霞 王建利 李世云 王芳 |
|||
主题活动 |
黄小芬 刘红侠 李素琴 王晓 付方方 柴艳芳 王玉霞 |
(二)规范实施基础课程,扎实育人基石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学校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规范实施基础课程,夯实育人基石。
1.倡导博思课堂,唤发课堂活力
基于学校特点和教师实际,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指导课堂教学,处处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规范实施国家课程,做到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学校致力于打造减负增效的“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博思课堂,推出“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活力。即:“自学——展示——总结”三阶段,“前置导学──小组交流──班级互学──反馈提升──拓展应用”五环节。以下是具体操作方法:
“前置导学”注重独立思考。由教师精心设计研究内容(高年级学生也可自主设计),学生围绕前置性作业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
“小组交流”注重理清思路。小组建设重在科学合理,每个小组4-6人,层次不同,力量均衡。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总结和评价,全体组员合理分工,积极互动。小组评价有方,每个组员都有一个发言记录卡,组长对组员的发言情况进行记录,并按周次反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消防员,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参与活动。
“班级互学”注重思维碰撞。组员间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定出本小组的展示方案,比如通过讲解、画图、小品、采访、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讨交流达成共识。
“反馈提升”注重构建体系。此环节先由学生进行总结和整合课堂的信息,发现规律、归纳思路,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交流展示环节对学生进行引领。
“拓展应用”注重链接课外。生本课堂,更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把课堂向课外延伸,语文上我们主张群文阅读,以文引文,以主题引主题,一周一节校本阅读课,一生一个阅读银行,一生一个借阅证,让群文阅读与生本课堂进行有效对接。
该模式重在以生为本,这样的课堂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智力生活的课堂,是开发智慧、提升生命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操作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号召老师运用此模式但也不要拘泥于模式,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班级情况创造性地实践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实现基础课程减负增效的育人目标。
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为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有效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分学科细化课前研究设计、小组建设评价体系、拓展应用链接课外的措施等等工作。发挥骨干、教研组长的带头作用,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固化“三段五环”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切实做好教科研工作。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拓展应用等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的难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切入点,以学科教研组研究为载体,进行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打造语文精品,形成学校特色
以语文学科建设为重点,建立完整的、科学的“1+X”语文学科建设体系。“1”指“根”课程,是立足于课堂的语文教学,“X”指“叶”课程,是拓展类课程,包括群文阅读、演讲提能、生活化作文、书法艺术。从基础性到拓展性,本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整合具体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将语文学科打造成为精品课程。
(三)同中求新拓展课程,践行办学目标
在达成国家育人目标的同时,还要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使学生得到标新立异的提升。学校着力开发包含“群文阅读”、“演讲提能”、 “生活化作文”、“书法艺术”、“趣味数学”的拓展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文化视角,灵动的文化思维。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做到同中求新、彰显特色,从而实现培养博学多才的育人目标。
1.群文阅读
分为两个微课程:经典诵读、名著导读
⊙经典诵读
目标:积淀国学经典 奠基人生底蕴
内容:低段(一、二年级)《弟子规》、《文化浸润 经典同行》(上册)
中段(三、四年级)《论语》、《文化浸润 经典同行》(中册)
高段(五、六年级)《大学》、《文化浸润 经典同行》(下册)
课时:每天20分钟
评价:专项星级评价
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进行诵读,使学生在少年记忆力强盛时期积淀国学经典,丰厚人生底蕴。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弘扬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精髓。
⊙名著导读
目标:赏读优秀读物 丰富人生世界
内容:低段(一、二年级)《安徒生童话》系列、与教材配套的群文阅读读物。
中段(三、四年级)《彩乌鸦》系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文学系列》,与教材配套的群文阅读读物等。
高段(五、六年级)《三国演义》、《水浒》等系列名著,与教材配套的群文阅读读物等。
课时:每天30分钟、每周一节鉴赏课
评价:专项星级评价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阅读是厚积,写作是薄发,他们相辅相成,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质。学校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建设,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读书论坛”等活动。在活动中,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三听”:即:听老师读、听家长读、听同伴读,激发读书兴趣;
上好“三课”:即阅读指导课(重方法指导)、阅读欣赏课(重容量拓展)、古诗鉴赏课(重品味感悟),渗透阅读方法,夯实文化基础;
保证“三有”:即班班有图书角,人人有校本教材,天天有阅读时间,创设读书环境,引领阅读方向;
做到“三评”:每周评读书明星、每月评书香班级、每学期评书香家庭。
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演讲提能
目标:畅谈人生感悟 提升综合素养
内容:低段(一、二年级)讲精彩故事
中段(三、四年级)话幸福童年
高段(五、六年级)品美好人生
课时:课前三分钟,每月一节专题演讲课
评价:专项星级评价
21世纪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 “能言善辩”。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演讲,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使其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
学校在语文课上开展“三分钟课前演讲”、专题演讲活动,一是让每个学生得到胆量的锻炼,为学生提供展示口才的平台;二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师生互动。课前演讲有整体计划,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周边生活寻找训练题材,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并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话题内容设计依据学生年龄阶段、认知能力、生活特点进行。主要有:自我介绍、说说自己喜欢的游戏、谈谈广告语、讲讲典故或成语故事、新闻播报等等。
3.书法艺术
目标:传承民族瑰宝 修身立德启智
内容:硬笔书法(专项古诗词字帖)
课时:每天20分钟写字课
评价:专项等级评价
学校坚持文化立校,致力于营造墨香校园。每天20分钟的写字课坚持不懈,每周一次班级赛、每月一次校级赛,每学期一次总评不变,以赛促评,以评带写。老师们严格要求,学生们刻苦练习。另外把 “双姿”即坐姿和握笔姿势,作为写字教育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在写字时做到:“身直、头正、肩平”及“一拳、一尺、一寸”,从小训练学生的双姿,使其在写字过程中受到心性的磨练,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儒雅、端庄的品性。
4.生活化作文
目标:观察周边生活 书写美好童年
内容:低段(一、二年级)绘本小创作
中段(三、四年级)生活小窗口
高段(五、六年级)人生小视角
课时:低段每周一课时,中、高段每周二课时
评价:专项评价体系(分年级段)
学校按照学生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结合认知特点进行分段训练方式。
一、二年级进行“绘本小创作”。绘本中的图画就像一座座“桥”,连接着文字内容和读者内心,借助绘本鲜活的文字让画面变得立体、灵动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读绘本,说故事,让儿童运用图画的张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绘本”未表达的故事。
三、四年级进行“生活小窗口”记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取写作素材。
五、六年级进行“人生小视角”训练。为了让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多彩,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高年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5.趣味数学
目标:发展思维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
内容:数学游戏 数学文化 数学探究 数学实践
课时:每月一课时
评价与措施:
(1)通过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度;
(2)开展“数学节”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开展数学小擂台活动,可设置“24点大挑战”、“巧填九宫格”、“逻辑推理”、“趣味巧算”等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大展身手;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数学实践作业或数学日记的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记录生活。
“趣味数学”分为文化、游戏、探究、实践四个板块。遨游于厚重的“数学文化”中,孩子们感知数学的发展史,了解著名的数学家,倾听富有哲理的数学故事,用文化浸润生命;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中,孩子们“寓学于乐,寓乐于学”,他们动手动脑,从而“玩数学,长智慧”;在“数学探究”这一板块,学生学习思维的基本策略,感知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同时,通过“数学实践”使孩子们“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具备应用意识。
(四)不拘一格开展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在规范实施基础课程,充分发挥拓展课程优势的前提下,学校不拘一格地开设和开展各类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使专业教师的专长更精,同时培养更多的教师具备专业的素养。黄河路小学开设的活动课程有多彩课堂、研学旅行、金习惯养成、主题活动四类。通过这些活动课程的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
1.多彩课堂
目标:注重个性,差异发展
课时:周五下午两课时
内容:幸福大课堂 社团活动
评价:主题月展示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博爱立德、博学多才的阳光学子”,既要让孩子们全面发展特长,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大多数的孩子能够学有所获。多彩课堂分两条线开设,一是通过幸福大课堂,培养、发现学生的兴趣,让大多数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种特长;二是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特长,让孩子们能够学有所成。
⑴“幸福大课堂”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定时间、定辅导老师、定参与对象,让孩子们选择喜欢的课程“选课走班”,是发展孩子特长、提升学生素质的另一个智力课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课时固定。“幸福大课堂”定在周五下午两个课时。
②资源多样。一是课程内容多样,体育、音乐、美术、棋艺、手工近20个项目;二是课程形式多样,根据辅导教师的来源分为学校课程、家长课程和社会课程;根据课时情况分为长期课程和短期课程。
③教师多元。学校课程由校级和年级课程组成,体音美专职教师以少年宫为依托,开设舞蹈、管乐、合唱、科技、足球、电脑等校级课程;年级课程由校内有特长的教师负责,开设书法、象棋、跳棋、十字绣、玩具拼装等课程。社会课程由校外教育联盟的志愿教师负责,开设拉丁舞、跆拳道、街舞、轮滑、钢琴、语言表演、吉他等长期课程。家长课程由学生父母、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中有特长、爱教育的人员负责,开设法律知识、医疗急救、消防常识等课程。
⑵社团活动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特长,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延伸,是幸福大课堂的补充和提升,社团活动根据辅导教师和学习对象分为校级社团活动和班本社团活动。
校级社团由学校体音美专职教师开设,活动时间为每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象由各班有特长基础的、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开设有体育、音乐、美术、文学、书法、电脑等。每个社团又分别开设不同的项目,如体育社团开设了篮球、足球、田径、跳绳、长短跑等;音乐社团有合唱、舞蹈、管乐、钢琴、语言表演等;美术社团有手工、石头画等。
课程要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出发,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大更全的展示平台和有效空间,结合学校“读好书”、“写好字”的办学特色及育人目标,结合学生年龄、身体特点,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以家长委员会为依托,邀请校外培训机构的特长老师进入班级,与阅读、书法等课时融合,每周三个课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辅导,开设国学、书法、长笛、手工等课程; 争取做到班班有社团,师师带社团,让社团活动真正成为教学之辅,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多彩课程在评价方面有以下两种形式:①各级各类比赛;②校园主题月活动:四月读书节、五月艺术节、九月科技节、十月运动会。
3.研学旅行
目标: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课时:每学期一次
内容:省市景点、黄河沿线、走出国门
评价:活动体验、家长反馈
研学旅行是增强学生社会体验,增长学生阅历,进行德育活动的另一个课堂。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我校的研学旅行分三个环节进行,研学前学校成立专门研学旅行领导小组、安全小组,确定研学旅行主题、探究点,设计最佳出行线路、安全预案等内容;年级组对研学旅行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挖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验内容;再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领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研学前的知识探究,研学前的这一系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研学中,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以年级为单位参加活动,每个班配备相应的辅导老师、家长志愿者,活动中,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验,全班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出行习惯。研学后,以年级部为主体,开展研讨、写作、演讲交流等活动,与拓展课程中生活化作文,演讲提能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金习惯养成
目标: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课时:每周一节
内容: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
评价:五星、十星好少年评比
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开始,为督促学生勤学习、守纪律、爱清洁、讲文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通过“提出习惯——训练习惯——表彰习惯——养成习惯”四个环节来开展,自编德育校本教材《好习惯养成——快乐成长》一书, 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五个方面出发,分学段提出具有渐进性、延续性的“习惯”,每月每个年级强化一至两项习惯,每周布置一项“德育家庭作业”,然后在每周一节的“养成教育课”上进行表彰;学期中评出年级“五星好少年”,学期末评出校级“十星好少年”,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习得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
4.主题活动
目标:贴近生活 感知社会
课时:每周1节
内容:家校共育 节日活动 入校毕业活动
评价:活动展示
学校的德育活动呈现主题化、碎片化的状况,通过课程建设,将各类主题活动以课时的形式分学段分配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的主题活动以“家校共育、节日活动、入校毕业活动”为主。一年级新生的“入校课程”,能够指导班主任快速、有序地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让新入校的孩子们早日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小学生活;六年级毕业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庆祝成长,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跨越,鼓励孩子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家校共育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长视导团、家长循环日记、家长进课堂、家庭教育讲座等。家长视导团是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老师之间交流的纽带,具体作法是:每周每个年级推荐两名家长到校巡视、督导工作。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随时到学校看环境卫生状况、看学生课间游戏、看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可以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听课情况。从方方面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参与并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
家长循环日记,每班一本,以“漂流”的形式让日记在每位家长手中流动,家长在日记中可介绍教子经验,讲和孩子之间的趣事,说孩子成长的小故事;推荐好书,谈读书收获;还可以议学校的建设和教育方向;聊聊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一是以家长学校的形式提高家长素养,二是通过家长会上推出家委会成员,在他们的支持下,成立“班级读书基金”,推进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班本特色课程等,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实现家校共育。
节日主题活动是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分年段设计活动内容,最终实现低段的孩子“会说”,能够正确地说出节日名称,了解由来;中段的孩子“会做”,能够结合节日参与具体的活动,高段的孩子要“能写会做”,写有关节日活动的作文,做有关节日的事情,如手抄报、写春联等。每个年级有不同的节日侧重点,在六年的时间里孩子们会把各种传统节日熟知于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⑴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杨迎军
副组长:狄惠凤 杨蕾 翟晨光 王小涛 卫静
组 员:李杰 杨金花 张嘉 李彬 黄小芬 侯艳花 李中华
⑵成立课程建设领军小组
组 长:杨迎军
副组长:狄惠凤 杨蕾
成 员:冯翠玲 李海燕 冯淑娇 黄小芬 李亚宾 李杏花
路丁丁 李艳艳 李世云 李 杰 王建利 李 彬
陈万奇 张 嘉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包括:教师岗位职责、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实施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融合,注意充分挖掘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校本课程内容。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2016年7月1日
上一篇:济源市黄河路小学“博·爱”课程建设方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