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谈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发布时间:2011-05-16 09:08:55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谈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杨艳丽
新课改已进行了七年,在新课改中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运用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在备课、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对于有效备课谈谈我的认识。
一、       传统备课带来的弊端
在传统备课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前的传统备课里,我们教师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各项写的非常的齐全,教学过程一般都是以这三个环节为主: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每节课都是这一种死格式。而且教师们在备课时,只是简单看一下教材,教材上讲了哪些内容,我们这节课就讲哪些内容,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很少体现。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套用下,这种传统备课严重制约了孩子们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都认为学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有些学生学习不好,对数学失去了信心,没有学习兴趣,认为学数学有啥用,生活中哪有这样一直来计算的,学不学都可以。
比如:有一篇《年  日》教案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会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日的联系,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方法:
     观察   讲解    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时间单位,谁来说说有哪些?对,是时、分、秒。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些时间单位:年  日。(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拿出年历,学生观察,说说: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讲解: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天,它们都是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都是30天,它们都是小月。二月在平年时是28天,在闰年时是29天。
学生记忆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
2、练习:
1)一年有(   )个月,有(    )个月是大月,有(   )个月是小月。
23月是(   )天,7月是(   )天,11月是(   )天,12月是(   )天。
3、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指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比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平年全年是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三、巩固练习。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3、判断下列的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74     2000      1800    2002   
 2006     2008
在这个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备课时认为:一年有几个月,太简单了,小孩子都知道;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给学生们说说,让他们死记住就行了,那考试时还不是练习多一些就行了;同样,平年、闰年的判断,现在学生小,对于平年、闰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简单说说,多用此种方法练习一下就行了。对于这类教师的想法,完全就是传统的教学思想,没有认真备学生,不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怎样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去进行教学设计,只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如此下去,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也变得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了,每天上课就等着教师说答案,然后死记硬背,只知道数学只是课本上的数学,不知道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好像变成了死学习的机器人。
其次,传统备课还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备课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教案呈现的往往是学生“静听”的场景,接受式学习很有“市场”。以往的教学设计,不大重视学生操作实践的设计,更多的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
比如:我听了这样一节课:《圆锥的体积》。它是这样设计的:师先让学生看课本,5分钟过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吗?学生一齐回答: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13 SH。教师说:下面,我想出示一道题,看谁会应用这个公式!接下来,教师出了好多题让学生来做。从这个教师的设计中来看,他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会应用圆锥体积的公式进行计算。这个传统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其实学生只是简单从表面上认知圆锥体积的公式,而为什么这样得来的却浑然不知,这样制约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限制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今中外,接受式学习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继承传统的有效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应更多地倡导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操作实践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实践生成的知识点来讲是很重要的,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       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益处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备课都发生了变化,备课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大纲,三方面一项也不能缺。备教材主要是看教学内容,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备学生,根据班里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讲,哪些知识是略讲,提问的问题学生会想到哪几种答案,会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我们教师备课时都应该备到:备大纲,参照各大纲,观察本节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备课时都应该体现。例如:在备课时,我们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设计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就需要在备课时多设计创设意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玩中学,创造和谐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还有一篇《年月日》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这部分我用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分别说说自己的见解,从而构建出年、月、日形成的自然现象。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5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82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4、认识平年、闰年
2005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02004年的日历表)同学们可以清楚看到:不论哪一年,每年都有12个月。
提问:不同的年份,一月的天数变化了没有?其它月份呢?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课件出示:大小月形成的原因(故事描述)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请同学们探索(课件:闰年解说)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
5、课件出示练习:
下表(1980--1999),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探访“四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计算、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同时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合理理解“通常”和“一般”。
6、师生总结。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另外,我对本课进行了拓展,告诉学生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很多,并利用课件告诉他们“百年不闰”的道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或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目的明确、灵活机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为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潜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把数学教学模式确定为“引导--探索--发展”。在设计上教师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近几年的年历卡以及有关“年、月、日”的小知识,通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对年、月、日的知识产生好奇。
2、研究资料、探讨新知。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进行基本练习,加以深化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年、闰年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得法,学生的作用在于“教”与“学”的协同,“引”与“探”的融合。
这样的有效备课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与生活相联系,比如:课题引入以自己的生日引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年月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来说,有效的备课可以改变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它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因此,有效的备课只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如:在一本杂志上,我看过过三年级对于这样一节数学课《可能性》有不同的两种上法:
教法一
  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略作思考后猜测。学生回答略。)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分小组进行摸球,记录自己摸球的结果,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摸球的情况。(各小组摸球、统计、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代表本组汇报一下小组交流的情况?(各小组汇报。)
  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生齐答:大);反过来说,摸出黄球的次数少,说明摸出黄球的可能性-----(生齐答:小)
  师:(小结)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
  教法二
  师:(出示盒子)同学们,这个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球共9个。不过,两种球的个数是不相等的。如果不打开盒子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
  生:可以猜。
  师:猜,也是一种方法。那你猜是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
  生:我猜是白球多一些。
  生:我猜是黄球多一些。可到底是哪种颜色的球多,我们还是不能确定,这样瞎猜,即使猜对了也只能说明运气好。
  生:(迟疑地)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用在二年级学过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球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盒子里这种颜色的球多。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在解释一下。
  生:他的意思是从摸球的次数中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出的次数多,就说明这种球的个数多。
  师:你们这个办法行吗?
  生:(齐)行。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游戏。(出示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记录员记录结果;把球放在盒子里,摇一摇,下一位同学继续摸;每组共摸20次。)
  (五分钟后,学生开始分组汇报摸球结果。)
  生:我们组认为盒子里的白球多。因为我们摸了20次,白球出现了15次,黄球只出现了5次。
  生:我们组摸了20次,白球出现17次,黄球只出现了3此。我们也认为白球多。
  师:从摸出的球的次数中,我们推断出盒子里的白球可能多一些。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最终还得——
  生:把盒子打开看一看。(各组打开盒子,发现白球有8个,黄球只有1个。学生们欢呼雀跃。)
  生:如果把这几个球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会不会一定是白球?
  生:不会。因为盒子里既有白球,也有黄球,所以摸出来的也可能是黄球。
  生: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但是,可能性再小,也是有可能的啊。所以。摸出的不一定全是白球。
  师:说得真好!那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对“可能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两种教法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但细加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法一中,教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学生并不清楚。这时,学生的活动只是在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只是在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而不是一种真正自觉的行为。这样的操作活动缺乏主动性、探究性,思维含量不高。另外,从课堂实践来看,教师先告诉学生盒子里放着9个白球和1个黄球,在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说明相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此问题思考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那么,接下来的明知最终结果的游戏活动,还有多大的意义?学生经历一番“摸球”后会思考哪些有深度的数学问题呢?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吗?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动手实践绝不等于简单的游戏活动,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有明确目的的富含思考性的数学活动。教法二中,学生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了共识:用摸球的方法进行判断,哪种颜色的球被摸出的次数多,说明这种颜色的球的个数可能就多。此时的动手实践目的明确,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最后打开盒子进行了验证。学生不仅感知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大小,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习到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发展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针对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情的发生与否,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将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混淆起来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教师在学生已经获得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几个球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会不会一定是白球?”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可能性”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可见,教法二更多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活动,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思想。
总之,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改变教师,也改变了学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我认为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的形式应该有:
1.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可以分为宏观备课和微观备课。宏观备课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和前后联系,确定总的思路和方法,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为阶段性授课建立一个框架。微观备课就是我们教师平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形式,深入到教材和教法的细节中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理清思路,从知识到方法逐一设计。
2、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来分,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措施的重要措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个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设计。
3.根据备课时间的先后来分,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课前备课就是上课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上节课的基本信息等。课后备课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这节课的反思,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对提高课堂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多运用课后备课。
那么对于新课改下的的备课我们应怎样管理呢?我的看法是:
第一,备课必须是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在网上挪用被人的教案。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形成依赖性。我以为还是自己来写,这样可以对教材的重难点有更好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第二,备课时可以写简案,目标、重难点必须写,而教学过程的细节之处可以不写,只写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同时应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怎样讲的写出来。上课时,我们头脑里的思路是清晰的,每一个步骤怎样做都在自己的心里。再说,课堂上我们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做的,如果遇到意外情况,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走,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发生变化,我们要学会合理、正确应用学生资源。
第三,我想说的是负责教学的领导在查教案时,除了看教师们的书写是否干净整齐外,更注重的是看每篇教案教师是利用什么方法突破重难点的,他们用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应把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典型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资源,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共享。教学领导不必刻意去看教师们的书写是多么的端正、干净、整齐,也不必刻意去看教师们写的教案有多长和教案的各项有多详细。我们教师的备课就是备一节课的思路,备一节课的创意。
所以说,我们教师们应脱离各种枷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意,为了孩子们的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每一分钟的快乐。同样,我们教师应把设计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每一天都要有新的创新,每一天都要有所进步,让自己在进步中感觉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0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如何备课
下一篇:郭思乐的生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