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发布时间:2010-05-10 08:49:17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994年,上海市心理学工作者曾采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而表现出来)、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等6个因子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常模。以往,我国教育界在谈及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工作时,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实际上,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的,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更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教师和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教课程及学校的态度;教师在进行知觉、整理和储存信息方面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及其效能,而且会有效地改变、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可见,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地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其角色认识愈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愈主动和自觉,愈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冲突与压力,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在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态度,为其坚定信念而奋斗的决心与意志行动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崇高理想、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为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冲击着学校教师,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趋向和道德观念,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教师角色身分不相称的思想意识。譬如,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稳定性较差;价值取向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突出;责任心、纪律性、治学态度、师德素养差等。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使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合理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损害了心理健康。所以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摆正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等关系,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取得有效的适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引导教师树立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养成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这是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前提。

二、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体对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行为动力的源泉,是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往往使人处于心理紧张和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不仅会降低人的行为的积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需要的规律,了解教师需要,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师无论是在物质需要方面,还是精神需要方面,都有比过去更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影响的必然,也是教师需要的新特点。但是,这些需要有合理的、正当的,也有不合理的、不正当的;有的是当时可以及时满足的,也有些是虽然合理正当但当前还无力满足的。作为管理者,就应当首先承认教师基本需要的重要性,了解教师的需要,弄清其需要的种类、结构和性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教师合理的并且当前能满足的需要,要尽量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对于其不合理的、不正当的需要,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说服、批评教育,使其主动放弃、取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的但目前不能满足的需要,必须向其实事求是的加以说明,以取得教师的理解。其次,要把握各类教师乃至每个教师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教师由于其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即使同一个教师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需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了解这种需要发展的动态性特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再次,针对教师需要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对于重名誉者,应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重实惠者,则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鼓励的份量,从而不断减少教师的心理挫折,降低其心理挫折的严重程度。

三、正确地运用奖惩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奖励与惩罚是两种常用的用于激发个休动机的方法。一般来说,奖励能进一步激发行动的动机,激发其上进心与自尊心;而惩罚往往会降低和削弱个体的行动动机。为了使奖惩措施发挥更大的效果,在运用时要注意:

    奖惩在要客观、公正。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原则,使教师自然而然的会对付出与所得的表示关注。奖惩不明或赏罚不公,都会引起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尤其是在与他人的付出与报酬相比较时,如果发现相差较大时,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就更加突出。这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就会自动降低自身的努力,调整付出与所得的关系,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合理运用不同的奖励方式。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奖励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经济价值或精神奖励的级别,而是领带于其奖励方式是否符合教师的优势需要。人的需要是极其广泛的。教师由于礤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差别,优势需要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管理者能根据教师需要的相似性和变异性,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使每种奖励都能适合教师的优势需要,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心理的满意度。

    以奖励为主,以罚为辅,奖惩结合。对教师的正确行为、成绩必须给予适当的奖励。因为奖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正强化手段,能使受奖教师看到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受到社会的肯定,从而产生激动、兴奋的情绪体验,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增强竞争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动力;使教师心理舒畅,人际关系融洽,促进心理健康。对教师的错误行为,必须予以适当的惩罚。因为,惩罚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及其社会影响,从而吸取教训,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对其他教师也是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奖惩的合理结合能使人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反之,有功不奖或有错不罚,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出现不良的副作用,引起教师的心理失衡。但是,惩罚作为一种控制与改造人的行为的消极的强化手段,常有损人的尊严,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譬如,惩罚会使人心理上产生挫折感,产生低落的情绪,若惩罚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原因,就有可能把受挫后的不满情绪转移到他人或领导身上;惩罚措施多次重复后,易使人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等。并且,如果在惩罚过程中,受罚者与周围的人产生敌对情绪,还可以采取撒谎等手段逃避惩罚,甚至产生破坏行为。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惩罚的使用必须慎之又慎。

四、预防、减少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挫折

    教师的心理挫折是阻碍和降低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损害。管理者应该首先对教师的心理挫折的成因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诸如帮助教师确立恰当的行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改变工作环境,创设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等等。尽可能地消除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的因素,以达到预防和减少挫折的目的。

    其次,正确认识、谅解和容忍教师受挫后的行为,帮助教师消除心理挫折状态。教师产生某种心理挫折后,常常伴有一些受挫后的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有些积极的,但是常常是消极的,甚至是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的反应。学校领导对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给予必要的谅解,待受挫教师心理状态平衡,帮助其解决有关问题。如果与受挫教师针锋相对,只能增加其受挫的强度,使之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挫折。

    再者,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教育教师在遭受挫折时,要正确对待,面对现实,承认挫折,正视挫折;决不能因遇到挫折而产生消极情绪,自暴自弃。要看到挫折的结果对人的积极意义,把挫折当成磨练自己的最好机会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减少挫折带来的心理损害。

五、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结果和表现,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的心理相容。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管理者应设法激发教师与人交往的强烈需求,引导教师与人友好相处的交往动机;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对于一些不善于交往的教师,要提供有关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有效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环境。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没有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就难以建立。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既包括正式组织的沟通,也包括非正式渠道的沟通。正式组织的沟通可以帮助教师消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非正式渠道的沟通由于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长久地影响教师的心理生活。因此,学校领导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否则,势必增加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任何组织都有冲突存在,学校也不例外。破坏性的冲突是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它对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消极影响。及时处理破坏性冲突是学校控制不良人际关系,消除隔阂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教师之间的破坏性冲突常发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情境。此时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多渠道、多方面进行疏通、劝导,缓解矛盾,平衡教师的心理。

    此外,良好的干群关系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既要引导和促进教师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正确处理自己与教师间的关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0

上一篇:教师要学会对心理压力做“鬼脸”
下一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