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校联系 > 师路花语 >
师路花语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发布时间:2010-05-09 22:47:14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有些老师总是将它和“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挂上钩。于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行,我们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此,我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幼或幼儿遵守。

  以往,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多,教师制定的规则多。现在我们发现:在大班中由幼儿或师生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由“老师说要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如:在音乐活动“说节奏”中,幼儿要象开火车一样,一个接一个的用节奏表达自己对一事物的认识。在刚开始阶段,不是节奏火车断了,就是讲述内容重复。有的幼儿失去了信心,于是我让幼儿讨论:如何使节奏火车活动顺利开展。由此,引来了孩子的热烈讨论,有的说:“在说的时候要注意听别人讲述的内容,那样就不会重复了”,有的说:“在说之前就要想好说什么”,有的说:“要注意听节奏,这样节奏才不会错”……经过幼儿的商量讨论,按照我们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开始活动,果然活动取得了成功,孩子们的快乐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在此活动中,幼儿习得了倾听、思考、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规则不是老师的强行要求,而是他们自觉遵守的习惯。

  在和幼儿的交流中发现,教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掉到地上的东西没人捡,水龙头没有关好,幼儿视事无睹,还辩称:“又不是我弄的”。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我们就让幼儿扮小记者去采访好人好事和其他值得注意的事情,通过报道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相互讨论遇到的问题,积极鼓励良好的行为。这样做,有利于幼儿相互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发展性。

  一些必要性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洗手、进餐时保持干净等,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并督促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文化。如:吃饭要求由统一饭量改变成根据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能力弱的幼儿不一定要使用筷子改用调羹。魏之满每天吃饭都是最慢的,一到吃饭时间就愁眉苦脸,我适当给他减少了饭量,鼓励他吃完,减少他的心理负担,这样他的进餐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张韫之是我班的弱智幼儿,针对她的情况,我们没有要求她改用筷子吃饭,而是继续使用调羹。学会自我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决策是发展性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十分注重这些发展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交往活动中小组讨论的规则、调查访问的规则;操作活动中实验的规则、记录的规则;学习策略中活动计划的制定规则、问题方法的选择规则等。例如:在秋游前我让孩子们自己讨论需要准备的物品,活动中先通过小组讨论需要准备的物品、然后集体商量筛选所需物品、最后选择同伴记录讨论结果,使孩子们在开放的活动中不仅能做到有秩序、思考问题、选择结果、合作记录,还发展了他们的情感、认知、独立能力。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指令转化为隐性的环境和活动材料。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美工角边贴上纸屑仍进垃圾桶的标志,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如: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建构区等,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程序、操作规范。例如:在科学区多米诺骨牌这一活动中,刚开始我把这项活动放在桌面上进行,两位幼儿往往因为各自空间和材料的不够而互相影响,于是我把这项活动转移至地板上进行,在较大的空间里分层次在地板上用粘纸贴上直线、圆形、螺旋型、s型、y型标志,并增加了骨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游戏,并可以自己设计各种骨牌造型。有了活动材料的支持、空间的适宜,幼儿顺利地进行了操作实验,新的实验也更有秩序了。

四、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提升孩子发展潜力,以孩子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高素质的体现,实质是习惯的养成。如:按时作息,良好的卫生习惯、服从道理、遵守规则、待人热情、尊敬长辈、爱护同伴、学会倾听、与人合作等群体生活和交往习惯等,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大班中幼儿的换牙情况开始普遍,帮助幼儿缓解换牙焦虑,了解换牙、保护牙齿的知识,是大班阶段老师关注的行为习惯之一。我们通过观察醋泡蛋的实验,多媒体软件学习,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记录表建立,家园之窗的反馈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地度过换牙期,家园共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不舔新牙、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

  又如:针对班级中早上迟到现象增多,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制定了幼儿早晚时间作息时间表,让家长在家也配合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本文由政教处选摘

0

上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下一篇: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