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校联系 > 师路花语 >
师路花语

关颖老师谈家教:谈隔代教育三篇

发布时间:2010-05-09 22:47:10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关颖老师谈家教:谈隔代教育三篇

  (一)祖孙关系的基本特征

    祖孙关系就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关系。尽管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大家庭都是减少的趋势,但祖孙关系却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由于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在对孙辈的教育和影响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祖孙关系不同于其他家庭关系,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就血缘关系而言,祖孙关系是直系血亲关系。对祖辈来说,孙辈在家庭的代际承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就代际关系而言,祖孙关系是隔代关系。在家庭关系维系中,对于沟通祖辈与父辈关系,起着不可缺少的连接和纽带作用;就情感关系而言,祖辈对孙辈的关爱往往包含了对子辈关爱的成份,孙辈对祖辈的情感依恋也较为突出;就权利义务关系而言,祖孙两代有相互扶助的法律义务。即祖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抚养父母死亡且未成年的孙子女;成年的孙子女也有责任和义务赡养和扶助失去了儿女的祖父母。

    在当今社会,尽管儿女成家后大多倾向于独立生活,但祖辈抚养、照料孙辈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在主干家庭、隔代家庭以及家庭网之中,都存在着祖孙关系。祖代与孙代在不同的类型的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不同,因此在相互关系上也有所区别。

  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主干家庭中,孩子女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一般来说,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着较为丰富的养育子女的经验,乐于协助儿女照顾第三代。并且能及时弥补儿女在孩子养育中的不足。在主干家庭中,孩子面对大家庭中的多重人际关系,接受着不仅仅是父母,还有直接来自祖辈的影响和教育,这对其成长十分有利。但由于主干家庭人际关系层次多,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如果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将会带给孩子不良的心理刺激。在对孩子教育中,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不一致,也会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使祖辈对孙辈的积极影响减弱。在有的家庭中,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使孩子对祖辈的依恋甚至强与对父母的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亲子关系淡漠,祖辈对孙辈也极易产生溺爱的情况。

    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的一方与孙子女组成。在隔代家庭中,孩子失去了父母日常的直接爱抚与教育的机会,与祖辈一同生活。有的老人尽长辈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尽心竭力理智施教,弥补了父母教育的欠缺,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的老人出于疼爱孙辈的心理,生怕委屈了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品性;也有的老人年迈体衰,经历有限,又不得不为儿女帮一把手,照管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对孩子往往是只养不教,对孩子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此外,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隔代家庭中祖孙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代沟”现象,又缺少中间一代弥补,往往会使独生子女对老人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难以接受老人的教诲。

  在家庭网中的祖孙关系也有其特殊意义。所谓家庭网,一般是指亲属之间构成的网络。在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家庭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成为一种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补充。在家庭网中,双亲并举,内部关系相对平等,家庭之间既有经济上的往来、生活上的扶助,又有情感上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家庭网中的祖孙关系,是不同于主干家庭和隔代家庭的另一种祖孙关系。一般来说,不以共同生活为特征,而是一种松散的关系,祖孙交往主要是在休息日、过年过节时孩子随父母到祖辈家庭拜访或聚会中,或者是在老人辅助子女照看孩子中发生的。孙辈与祖辈的这种交往,有利于联络祖孙之间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接受平时不曾有的来自老一辈人的教育。不利的因素是,由于这种祖孙关系的短暂性、临时性,更容易使老人产生过于溺爱孩子的行为。

(二)“隔辈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利与弊

    在中国社会,祖孙之情胜过亲子之情,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红楼梦》中的贾母对儿子贾政常常是雷霆火闪,而对孙子宝玉则春风满面、百般溺爱,便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祖孙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反映在对孙辈的家庭教育上是有也有弊。

    “慈”与“爱”的回报有利于体味人间真情。老一辈人在晚年见到隔辈人,往往比年轻时有了自己的孩子更为激动和喜悦。抚今追昔,一些老人时常为自己年轻时无暇教育子女或子女没有出人头地而感到遗憾,往往是把对儿孙两代人的期望、慈爱集中在孙辈身上,对孙辈的成长极为关心。有的尽可能提供物质帮助,有的帮儿女照看孩子,在孙辈的许多事情上,表现出比对儿女大得多的耐心和宽容,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在抚养孩子中,体味到为人父母的辛劳,加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使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稚朴”与“反朴”的结合有利于祖孙沟通。人生的初始阶段,常被人们以稚朴来形容。性格的天真、思维的朴素,都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逐步成熟之后,又进入了桑榆之年。往往在这时,人们会在老年人身上重新发现儿童的稚朴和天真。所以民间就有了“老小孩”这一形象之说,即所谓反朴。老人与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极其相似。在生活中,儿童看不到事情的主要方面,却关心一些无关紧要的的事情。比如玩具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中的家具坏了他们会毫不介意,而玩具的损坏或丢失,则是非同小可,甚至会大吵大闹。老人也是如此,一个老人手杖坏了或是老花镜的腿折了,他会把这样的事看得比家中的其他大事重要得多;他们有同样的好奇心,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这问那;他们都不会过多地顾及自己的言行的社会评价,而在为人处事上随心所欲,有时甚至喜怒无常;等等。由于老人与儿童的某些心理活动的相同,使得他们之间很难出现矛盾,加之有的年轻人对老年人心理特征不理解,以及无暇顾及孩子,因此老年人和儿童很容易成为知音。另外人到老年往往感到孤独寂寞,独生的孩子家中没有同龄伙伴也有同感。老人的唠叨、儿童的絮叨正好填充了他们中间的空白,从中相互找到精神上的蔚籍。正因为此,祖孙沟通比亲子沟通往往更容易。

    祖孙关系有利于化解亲子冲突。祖辈与自己的儿女之间、孙辈与自己父母之间,有着不同的亲子关系。也正是中间一代人,连接着祖辈与孙辈,在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亲子之情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段,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表现为随着子代年龄的增长,意识上的独立倾向愈发明显,行为上的独立也越来越多,亲子之间“代沟”的出现不可避免。尤其是成年子女终究要婚嫁,往往是新的夫妻关系的密切程度胜过旧有的亲子关系,难免使老一辈人产生失落感,甚至与子代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老一辈人自然要从孙辈身上得到亲情的补偿。在清代有一个箍桶匠,其儿子经常不给他衣食,老人疼爱孙子常抱在怀里,人笑其痴。老人作诗道:“曾记得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凭他饿,莫遣孙儿饿我儿。”这其实是心中对儿子愤懑的一种发泄,他的寂寞悲凉从幼小的孙子那里找到了一点蔚籍。更多的老年人从孙辈身上重新得到了已经失去的子辈的“顺从”、“天真无瑕”和亲密感,从而缓解了与子女的矛盾。另一方面,孩子在与父母关系发生危机的时候,也往往从祖辈那里求得庇护和帮助。

    祖孙关系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化为有利的教育因素。此外,老年人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有着年轻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老年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道路,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在道德风尚方面,大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着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和奉公守法的观念。并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习俗中接受并保存了尊师、敬老、谦虚、礼让、助人为乐等好传统,这些已成为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准则。他们言传身教,对孙辈良好品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生道路上,老年人是“过来人”懂得应当怎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好每一步。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给后代,可以使他们少走弯路;从时间精力来看,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活动明显减少,有足够的时间与孙辈一起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帮他们解决问题等等。

    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对孙辈教育中也存在着不利因素:

    在教育观念上,老年人带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变,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也不同以往。比如不少老年人观念中的好孩子是听话、老实、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孩子听大人的、学生听老师的、下级听上级的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当今,根据改革时代的要求,新一代人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长,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不是因循守旧、照葫芦画瓢的人。老人们的旧观念,往往会在教育孙辈中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抵触,与能够较快接受新的变化的年轻父母们发生矛盾。也会由于束缚太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教育方法上,一些老年人教养孙辈常常有“受累不讨好”的感受,其中因素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当今的家庭教育,所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养孩子也越来越注重科学方法。而老年人由于传统观念和自身经验而形成的心理定势,往往难于接受新事物,而依照过去养育自己儿女的方法教养孙辈,往往是空有良好的愿望而难以取得客观上公认的理想效果。此外,在教育孩子中缺乏民主性,习惯一人说了算,有的对孩子管束过严,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对孩子过于放纵,娇宠庇护,又不接受儿女的正确意见,以致造成教育上的矛盾。

    在行为方式上,由于心理和身体的原因,老年人一般喜静不喜动。他们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要求孩子,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特点。比如不放手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不放心与其他孩子交往,总是把孩子囿于家庭的小天地里,随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由于年老体弱,已不具备与孩子共同活动的能力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身体、个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爷爷奶奶带孩子:找准自己的位置

    孩子来到世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乃至他在家庭中接触到的任何人都是他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不像是工作上的分工可以由某一个人来承担,而无论是谁,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有其特定的角色,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有的老人替儿女包揽了孙辈儿的抚养教育,儿女工作忙没有功夫照顾孩子,或者能力差照顾不好孩子,老人退休了正好发挥余热,对第三代付出很大,替自己的儿女做了很多他们本应为孩子做的事。当爷爷奶奶的时常这样跟别人说“看这孩子对我们老两口比对他爸妈还亲!”这样做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吗?

    我曾经接待过不止一个父母咨询,有的是孩子小的时候跟老人生活,上学了才接到父母身边;也有的是平时跟着老人,周末才接回家;还有的孩子在奶奶家的想干什么、想要什么奶奶都依着他,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管得多,往往父母的教育孩子很难接受。有个母亲说,“孩子小的时候我在外地工作,孩子跟着姥姥,到5岁她才调回来,没想到孩子不愿意跟我,怎么对他好都像是隔着一层。孩子越大越有主意,根本就不听我的。上学后,对她要求稍微严了点,背着书包就往姥姥家跑,而且姥姥总是护着孩子,就为这我们娘俩没少吵架。孩子现在上中学了,对我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眼看姥姥体弱多病,真的有一天不在了,我可怎么办呢?”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因为跟老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很是苦恼。先不说儿子儿媳、闺女女婿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孩子有什么问题,单就老年人自身来说,这种与儿女的角色错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是鼓励孩子的爸爸妈妈当“甩手掌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法律规定要对孩子尽抚养教育义务,他们是孩子抚养教育的主角,无论工作多忙、能力多差这都是他们的本分,爷爷奶奶们过多地包揽了孩子的事,或者不得不管孩子的事,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的爸爸妈妈当“甩手掌柜”。

    第二,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幼儿阶段是亲情培养的关键期,尤其是他们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的建立。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与父母共同生活,爷爷奶奶对孩子又是过多的付出和过分宠爱,很容易使年幼的孩子在对长辈的情感上产生错觉,认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疼我、爱我,相比之下对爸爸妈妈感情疏远。这种亲情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导致对儿孙的双重伤害。

    第三,容易与儿女产生矛盾。老年人和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各有优长,各有所短,理想的模式是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可是如果老年人定位在了教育孩子的主角的位置上,就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按照以往的经验带孙子,而孩子的父母往往接触到一些抚育孩子的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有时候老年人持排斥态度,免不了发生争吵。如果孩子懂事之后经常遇到两代人教育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很容易形成两面人格。

    第四,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老年人出于对儿女和孙辈的疼爱过多的付出,占去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孩子小的时候给儿女看孩子,孩子大点儿了,爷爷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奶奶在家买菜做饭。门口王大娘以前天天晨练跳舞,好长时间没见了。后来才知道此后闺女月子去了,住在闺女家,闺女上班后把孩子带回来了。她说,自大有了这个白眼儿,比上班还忙。哪有功夫锻炼呀!可以说,有很多老人有这样的经历。老两口整天围着孩子转,自己高兴做的事做不了了,整天累得腰酸背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位年迈的爷爷心疼儿子工作忙,每天送孙子上下学,一不留神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胯骨严重损伤,儿子儿媳妇伺候了好几个月耽误了工作不说,从此以后主上了拐杖,自己行走都困难了,反而给儿子添了很多麻烦。

    老年人当抚养孙辈的主角,有的是自觉自愿的,也有的是迫不得已,无论如何,只要儿女具备抚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主角就应该是他们。我们说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是在抚育孙辈当中,老年人的任务是当好配角。怎么当好配角呢?有这样几个要点:

    1、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不要大包大揽。

    2、尊重儿女,讲究科学,不要惟我独尊。

    3、帮儿爱孙,促进和谐,不要激化矛盾。

    4、 珍爱自己,量力而行,不要过度操劳。

                                               本文由政教处选摘

                                               来源:网上家长学校

0

上一篇:让希望和安全一起飞翔
下一篇:如何激起孩子吃蔬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