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博览 >
媒体博览

重视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为何难以复制

发布时间:2010-05-09 22:01:26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一个人和一场艰难的教育改革

    重视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为何难以复制

    不久前,为庆祝黄泽南的70岁生日,湖南省汨罗市教育局特意召开“汨罗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座谈会”,现任局长何中良用“永远不能忘记”等词语表达他对这位老人锐意改革的敬意。

    黄泽南从1984年1月起担任汨罗县教育局局长(当时汨罗尚未改县为市——记者注),他在任上的14年,使这里的教育成为一种“现象”,迄今为止,已吸引全国各地十几万人前来考察学习,其中包括曾经主管中国教育的两任最高官员,李岚清和陈至立。

    在一段时期内,这个隶属于岳阳市的县级市承载了官方和教育界的厚望:既然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已在这里点燃,似乎有理由期待它的燎原之势。

    但是,那种跟风似的学习,往往无法将素质教育的火种带回。

    教育局局长做官还是做事是个问题

    汨罗在最近的25年里,只产生了3位教育局局长,而且都来自教育系统。当岳阳市其他县的教育局大都已迎来第三任局长的同期,何中良已在这个位置上干了7年,并且没有迹象表明他会被调离。这个好的传统始于黄泽南,作为汨罗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功臣,他没有将“改革的政绩”作为升迁的资本,相反,他还多次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在一些外地的教育官员看来,这种“汨罗经验”固然很重要,但不一定乐意借鉴。做官还是做事,许多人愿意选择前者。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在决定汨罗教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有一点很关键,却也很难为其他地方所复制,那就是黄泽南这种人物的出现。“如果没有他,汨罗市的教育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样的判断,在汨罗市几乎没人反对。

    只想当个特级教师

    而黄泽南的出现,也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有人笑言,如果换在今天,他不可能成为地方教育的主导者。

    在1983年汨罗所确定的县教育局局长候选人的名单中,有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机关的负责人,但不会有黄泽南的名字。作为县一中的教导处副主任和班主任,他因出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赢得许多同行的尊重,此时依然沉迷于业务当中,很少出校门。黄泽南称自己当时“就想当个特级教师,不会跑关系,领导也不认识我,别的根本不去想”。

    县里召开了一次“吹风会”,就局长候选人名单征求各学校校长、书记和教育局机关全体人员的意见。黄泽南因级别不够,没有资格参加此次会议,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会议的中心。

    名单在会场引起强烈不满,有人当场表示反对,并提议由黄泽南出任教育局局长,得到了“好多人的附和”。一个月后,黄泽南竟然真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他后来感叹:当时选拔干部,征求了群众意见,民主和集中统一得比较好。

    黄泽南的用人之道

    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例后来在黄泽南任上多次出现。关于他如何用人的故事,至今仍为许多人奉为美谈,并对汨罗教育系统的生态产生着持续而良性的影响。

    黄泽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确立了一套科学、透明、灵活的用人方式,并以此选拔了一大批“可用之才”,为汨罗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泽南坚信,美好的教育理想需要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来实现。对于这样的人,他“求有德,不求完美;以事业为重,摒弃个人恩怨、好恶”。

    黄泽南为提拔教育股副股长李树球,曾被汨罗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批评,“你怎么能用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很有个性,除工作之外,与他人几乎没有私人交往,而且讲真话,不怕得罪人。

    黄泽南初任教育局局长,每次开会,都会遭到李副股长的指责与反对,但黄局长发现他批评得都很对,“不仅会说,也会写,能总结,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于是,局长出面“做工作”,帮助这名43岁的下属加入党组织,然后力排众议,先后将他提拔为股长和副局长。

    在汨罗的教育界,令人欣慰的共识逐渐形成:老师们不需要认识局长,不需要请客送礼,只要努力,就有机会获得尊严和利益。许多人被确定提拔或者调入教育局机关的时候,还一无所知。

    黄泽南曾听说某乡镇的“什么学校的一个老师表现很不错”,李树球正好要去这个乡镇开会,局长就请他“留意一下”。会后,镇教育办主任带着李树球走了四五里路来到一所小学,恰逢放学,学生们正列队走出校门。走进学校,李树球发现到处都很干净,便问校长黄文斌,“你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给我看?”校长把他带到学校的陈列室,生动地讲述了一番校史。

    随后,他们来到教务处,校长搬出一堆学生花名册,说:“我做了十年校长,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李树球忍不住又问“还有什么可看”,于是,他们来到学校后面,不远处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校长用手一指,“这都是学校造的林”。

    李树球满心欢喜,回到教育局,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黄泽南,两人认为“此人可用”。不久,这位高中毕业,曾经是民办教师的校长就被调往沙溪乡担任教育办主任,到1996年,他使这里成为考察汨罗教育的窗口。

    黄泽南“喜欢提意见的人”,对那些领导评价不好的人,还格外注意。他有多种渠道去发现人才,比如每年为全县教师举办的各类比赛。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建立的目标管理制度。黄泽南坚持认为,管理的结果必须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否则,“管理就没有多大用”。

    所以,在汨罗,更常见的情况是,要确定一位校长人选,只要翻翻目标管理结果就能确定。一位民办教师在全市教学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黄泽南就在一次会议上宣布他“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师,不再讨论”,从而使他转为公办教师。“既然有了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再去研究人选就是多余的,还会出现问题,带上个人的色彩。”黄泽南说。

    黄泽南曾经面对的是“大部分不适宜改革开放形势的干部队伍”,他用了大约8年时间,使整个教育系统焕然一新,至少有300人的位置被更换。

    如何杜绝大班儿现象

    这项复杂而艰难的工程,虽难免引来责难和上访,但毕竟没有导致大的风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黄泽南不仅讲原则,而且重感情。他确立“补偿原则”,只要符合国家的基本政策,就会尽可能给利益受损者以适当的补偿,比如解决职称或其子女的工作。他说自己不愿意让下属“吃太多的亏”。

    有很多事实表明,黄泽南对权力并不热衷。他意外出任教育局长,“却只想回一中做老师,在教学上搞点名堂出来”,在最初的两年里,写过两份辞职报告,先后被县长、县委书记挽留。

    但黄泽南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教育改革做一些扎扎实实的探索。他上任伊始,面临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典型局面”:班额恶性膨胀,多的一个班达100多人;留级管理非常混乱,有人没考上大学又回头从初中读起;复读生太多,连幼儿园和小学都未能幸免。

    黄局长决定以此入手开始教育改革的尝试,并充分展现了一位改革者的个性和魄力。他确信“不较真就搞不成改革,不能搞假改革,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去谋取私利”。

    因此,他才能够联合省招生办取消考入中专学校复读生的学籍,把县一中录取的几十名复读生全部清退,而且,丝毫不给市委书记面子,书记的儿子想进一中复读,黄局长坚决不同意。

    这样的改革者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可以想象。他受到过各种恐吓,前后三次差点被撤职。甚至,一位跟随老局长多年的下属认为,他在1996年身患肝脏恶性肿瘤也与他长期承受的压力有关。

    孤独的改革者最终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黄泽南幸运的是,他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岳阳市和省教育厅的支持,黄局长早就下了”。在1990年,湖南省教委主任的一句话稳住了黄泽南摇摇欲坠的位置,尽管此后他还会遭遇非难。省教委主任对汨罗县委书记表态,严厉而坚决:如果你们撤了黄泽南的职,我就马上把他调到省里来。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需要英雄的带领。许多人把教育变革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河南省一位普通教师那样,他曾给黄泽南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如果中国有1000位像您这样的教育局长,中国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0

上一篇:西南大学:13名优秀研究生将当“挂职村官”
下一篇:二〇〇八年外汇储备实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