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0-05-15 11:10:04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

                                                     ——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编者按:本报自今年1月11日起,对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艺术进行了连续6篇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为让读者透过窦桂梅老师教学艺术层面对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特别邀请与窦桂梅老师有着长期交往并对她的教学有深入研究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徐冬梅老师写了这篇点评,以飨读者。

    仅仅谈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是不够的,因为单单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来说,窦桂梅虽然是一流的,但绝对不是完美无缺的。对她的《圆明园》以及她的主题教学,不少老师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窦桂梅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课堂,不仅仅在教学。

    我们从来不缺名师,您随便问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他一定会给您报出一连串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名字,而且他们的课也确实是非常精彩的。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界,缺的是什么?大师,真正的大师,涵养、学养、教养兼备的大师。窦桂梅当然离这个标准还有距离,但是在我们国家努力走向现代化的途路中,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征程中,在小学语文教育艰难地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中,窦桂梅以及被人们称为“新生代”的名师们正在以他们的实践,探索和勾画着中国小学语文未来教育的雏形。

                  从教法研究到课程构建

    如果说,过去的一代名师们更多的是“戴着镣铐”跳舞,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内围绕着一篇篇课文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力求把每一篇课文演绎得尽善尽美的话,那么窦桂梅是独特的。她从一出道,就是以质疑的面孔出现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她的探索从对语文课程的思考开始,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是她的处女作,是她用近十年的心血浇灌出的一朵奇葩,是她的语文教育宣言,是她感受到“春江水暖”吹出的第一声课改的号角。不知道这篇演讲是不是小学语文教师们最熟悉的一个,但它确实点燃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第四个年头,过去了这么多的日日夜夜,我们回头再来读她的报告,读她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成名篇章,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敏锐,她的执著,她的勇气。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些思考已经跨越了教法的层面,而一下子把研究的根基抬高到对原有语文课程的审视和建构的层面上。并且以她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展示了她最初的研究成果。

                  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

   从最初的直觉型的课程构建开始,她对阅读教学的探寻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一开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一篇带多篇,带着孩子们读美文,读名著,诵古诗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她凭自己过人的聪明和感悟力构筑了一个阅读课程的可爱的雏形。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短短两年时间内,她先后构建并执教了《朋友》、《落叶》、《亲人》、《圆明园》、《秋天的怀念》等单元,初步构建了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活泼的母语课程学习方式。

   在她的主题单元的教学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文章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通过主题这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因此我们发现有很多新颖的开拓:一是容量大、密度高、综合强。建设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窦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教学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本,在关注学生阅读“质”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无论是《朋友》中的“实话实说”、现场采访,还是在《亲人》中精彩地引进“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还是在《圆明园》中巧妙地引导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都反映了她对生活、文化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她的主题教学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

0

上一篇: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下一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推介